前几天听了孟岩最新一期的播客《知识的缝隙》,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。
里面讲到三点:
- 人总是倾向于简单化的理解世界。
- 看似自洽的简单化理解,通常无法解释具体的细节。
- 所谓智慧,就是看出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。
我过去的人生里,总是在不断重复从初期的简化理解,到逐步深入,最终看到缝隙,并以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完善它的过程。
游泳的缝隙
游泳是一个网上很容易找到各种教程,甚至很多人自己摸索就能学会的技能。
但我之前学习各类运动的经验告诉我,脑子理解跟身体理解是完全两码事,中间有巨多的细节需要去填满。
例如蛙泳的口诀第一条“划手腿不动”为例,给人的字面理解就是划手很重要,通过掌握划手的技巧,就可以顺利换气。
但事实上新手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划手上,就会导致还没来得及换气,身体就往下沉了。
划手的前提是身体贴近水面,头慢慢抬起时,通过划手来延长口鼻在水面上的时间。也就是说,哪怕不划手,也一样可以换气,只是换气时间会很短促,导致游起来更累。
那如何让身体平行于水面?怎样才能慢慢抬头?这些问题的答案,都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。
我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,不断的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。(虽然我也找了教练,但教练只是照本宣科的教,无法回答细节问题)
而且特别在初期,往往是突然发现一大堆的问题,不得不通过多种尝试,来找出核心问题,然后通过解决一个个核心问题,逐步消解全部的问题。
还是以换气为例,换气的前提是身体贴近水面,在各种细节都不完善的情况下,核心要解决的是保持动力,也就是保持蹬腿,才能让身体有可能贴近水面,从而才能进一步探索抬头换气的时机。
所以对我来说,这时候反而要多动腿,给身体提供推力,脑袋才能浮出水面。
后期再通过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抬头换气节奏,慢慢舒缓下来,最终做到换气时腿可以完全不动,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消耗。
通过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,逐步发现全部的细节问题,并且解决掉,游泳就变成了一个舒展身体,放松心情的运动了。
技术研发的缝隙
工作方面,我最擅长的是降低研发成本。
前几天刚帮一个朋友优化了他的副业产品,剔除了 React 和数据库,降低了约 75% 开发工作量,从而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产品的运营和推广。
在这个过程里,我一直在提醒他,公司的产研团队采用的技术架构,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适用于个人的副业项目,你不可能有公司那么多的产研资源可供投入(如果你有那么多,那通常是业务已经健康成长,进入加速增长的阶段了)。
而对研发成本的高度敏感,以及针对性的降低成本的方法,就是在传统的研发过程中,逐步发现缝隙,然后实践和总结出来的。
同时,研发成本也不是一味的越低越好,怎样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商业效果,才是正确的方向。
这背后包含了海量的缝隙,需要长年累月的发现和填补。而我对深入这些缝隙乐此不疲,才慢慢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论。
AI 的缝隙
上面两个例子,是我本人对“知识的缝隙,是智慧生长的地方”的亲身体验。
而随着 AI 时代逐步逼近,知识的获取和使用的难度,被再次大幅降低。(上次大幅降低是信息时代,典型代表是搜索引擎。)
对于不断发现知识的间隙,创造新知的人来说,无疑是极强的助力。
早在三年前,我写代码就已经离不开 AI 了。而现在的 AI 正像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,全方位的深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。
AI 可以帮助我更快的发现知识的缝隙,以及激发灵感和解决问题。
而这种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背后的好奇心和行动力,正是 AI 完全无法替代的人性。
AI 可以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求、情绪的关注等,但它不可能实现你的自我价值,因为自我价值只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实现。
而创造,就来自于知识的缝隙。
初期看上去一个小小的缝隙,有可能在未来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新领域。(这次 AI 爆发背后的 Scaling laws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)
祝好奇心和执行力与各位同在💡。